包含北航军事理论考试的大部分考点
第一章 中国国防
第一节 国防概述
- 国防的定义(P2):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 国防的基本内容(P2):国防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基本内容包括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两个方面。
- 国防的地位作用(P3)
-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 国防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 国防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条件
- 国防类型(P4)
- 按照社会形态: 奴隶制国家国防、 封建制国家国防、 资本主义国家国防、社会主义国家国防
- 按历史时期: 古代国防、 近代国防、 现代国防
- 按国家是否处于战争状态: 战时国防、平时国防
- 按国防的表现形式: 扩张型、 自卫型
-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策决定了其国防是自卫型国防,其军事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与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的国防有着本质区别
- 按国家防务中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 联盟型国防、 自主型国防、 中立型国防
- 按地理特点: 内陆国家国防、 濒海国家国防、 岛国国防
- 国防历史与启示(P5)
- 中国古代国防
- 中国古代最早的国防始于夏朝
- 中国古代的武装力量构成,一般分为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地方私人武装等
- 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体系
- 中国近代国防
- 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防进入近代国防
- 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中国现代国防:具有政治性、防御性、人民性和自主性等鲜明特点
- 历史启示
- 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 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前提
- 中国古代国防
- 现代国防观的时代内涵和新变化(P9)
- 现代国防观,是对现代国防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
- 我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但其时代内涵将随着安全形势和国防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 一是范围拓展,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发展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任务艰巨繁重。
- 二是目标拓展,从打赢战争到遏制战争,从争取和平到维护和平,维护国家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国防的基本目标。
- 三是任务拓展,实现巩固内部安全与防范外来威胁的统一,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新型安全挑战的统一,提高军队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 四是手段拓展,在立足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基础上,增强军事手段运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密切配合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法律等手段,实现国家的综合安全。
第二节 国防法规
- 国防法规体系的定义(P11)
- 国防法规体系,是指国家和军队现行国防法律规范按照层次和门类构成的有机整体
- 我国国防法规体系,从纵向关系看,在宪法之下分为法律、法规、规章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法律,第二个层次为法规,第三个层次为规章
- 主要国防法规介绍(P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规范国防动员活动的基本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
- 公民的国防义务和权利(P16)
- 义务
- 兵役义务:
- 服现役:按照《兵役法》的规定,年满 18 周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 22 周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 24 周岁,研究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 26 周岁。根据军队需要,可以按照这一规定征集女性公民服现役。
- 服预备役:编入现役部队或者编入预备役部队服务预备役的公民。包括士兵预备役、军官预备役。
- 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 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 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 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 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 兵役义务:
- 权利
- 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
- 对危害国防行为进行制止和检举的权利
- 获得经济损失补偿的权利
- 义务
- 国防义务与国防权利的关系(P20):国防义务与国防权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谓对立,是指两者各有不同的含义,有质的不同。权利是主动的,义务是被动的;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所谓统一,是指两者同时产生、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具有一致性。
第三节 国防建设
- 国防动员体制(P29)
- 国防动员体制,即国家为进行国防动员,而确立的组织体系及相应制度。包括国防动员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和相互关系等。是国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局部动员。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动员令
- 国防战略(P30)
- 国防战略,是指筹划和指导国防建设与斗争全局的方略,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 国防政策(P31)
- 国防政策,是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内指导国防活动的基本行动准则
- 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为贵” 的中华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 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是新时代中国国防的战略指导
- 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原则,实行积极防御,坚持“人不犯人、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强调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相统一,强调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相统一
第四节 武装力量
- 武装力量的定义(P37):武装力量,是指国家和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
- 中国武装力量的性质(P37):党的性质决定了这支军队的性质。由这样的党缔造和领导的军队,必须始终不渝地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 中国武装力量的使命任务(P38):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 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 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
- 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
- 维护重大安全领域利益
- 遂行反恐维稳
- 维护海外利益
- 参加抢险救灾
- 中国武装力量构成(P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陆军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
- 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
- 空军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
- 调整改革以来,火箭军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部队按照多能一体、维稳维权的战略要求。
- 中国民兵(P46):中国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
第五节 国防动员
-
国防动员的定义(P49):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安全威胁,使社会诸领域的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或紧急状态的活动。
-
国防动员的产生和发展(P49):国防动员与战争紧密相连,是战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因此最早被称作战争动员。
- 国防动员的内容(P51)
- 武装力量动员
- 国民经济动员
- 人民防空动员
- 交通战备动员
-
政治动员(P55)
-
平时政治动员主要表现为国防教育
- 战时政治动员主要包括国内政治动员和外交舆论宣传
第二章 国家安全
第一节 国家安全概述
- 总体国家安全观(P63)
- 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是要深刻把握“一个总体”和“十个坚持”
-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而且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动态调整
-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 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 坚持统筹发展的安全
- 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 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
- 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
- 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
- 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节 国家安全形势
- 我国地缘环境及地缘安全(P66)
- 边界线漫长,相邻国家多,边界争议多
- 周边地区人口众多,大国数量集中,热点最多
- 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民族宗教矛盾复杂交织
- 位于世界两大地缘战略区交接处,面临两个战略方向的挑战
- 新兴领域国家安全(P81)
- 网络空间安全
- 外层空间安全
- 国际海底区域安全
- 极地安全
- 生物安全
第三节 国际战略形势
- 国际战略形势的总体表现(P88)
-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总体表现为:
- 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
- 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波折
- 大国战略博弈更加激烈:当今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呈现西方与新兴大国消长竞合
- 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空前增多(P92)
- 恐怖主义威胁不减
- 网络日益成为犯罪分子甚至恐怖组织的活动平台,各种来源不明、动机不纯的黑客攻击频繁发生
- 愈演愈烈的难民问题
- 大国在战略军备与军控领域博弈加剧
-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总体表现为:
第三章 军事思想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 军事思想的内涵(P103):军事思想是关于军事领域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军事问题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等。
- 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P103)
- 政治性
- 实践性
- 时代性
- 民族性
- 继承性
- 创造性
第三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武经七书(P126)
- 《孙子兵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著
- 《吴子》
- 《司马法》
- 《尉缭子》
- 《六韬》
- 《三略》
- 《李卫公问对》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P130)
- 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 重战思想
- 慎战思想
- 备战思想: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 “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 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 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四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135)
-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遵义会议,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 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
-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丰富和发展
-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P137)
- 战争观和军事方法论
- 人民军队思想
- 人民战争思想
-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 国防建设思想
第六节 习近平强军思想
-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P177)
- 明确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加强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 明确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人民军队必须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扭住强敌对手,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 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更加注重聚焦实战、创新驱动、体系建设、集约高效、军民融合,加强军事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
- 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 明确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 明确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必须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 明确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基本方式,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 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 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全面锻造过硬基层,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第四章 现代战争
第一节 战争概述
- 战争的本质(P184):战争的本质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层面去考察和认识
- 从政治的层面看,无论战争现象如何纷繁复杂,都离不开政治,都是政治的延续,是社会政治矛盾极端尖锐化而爆发的暴力斗争
- 从经济的层面看,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任何战争无不同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密切联系,体现出战争与经济之间的本质联系
- 从军事的层面看,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战争的本质都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 战争的基本特点(P185)
- 激烈的暴力对抗
- 快速地流动变化
- 充满盖然性或偶然性
第二节 新军事革命
- 新军事革命的定义和主要标志(P191)
- 新军事革命,是 20 世纪末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全面而深刻的军事革命
- 主要标志:信息化武器系统逐渐主宰战场,出现知识密集型的信息化军队,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军事理论及其体系彻底革新,信息化战争最终取代机械化战争
-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主要方面(P201)
-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方向是信息化
-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基本目标是建设信息化军队
-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基本途径是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
-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步骤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
-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第三节 机械化战争
- 机械化战争基本特征(P207)
- 机动速度快
- 火力毁伤强
- 战场范围广
- 战争消耗大
第四节 信息化战争
- 信息化战争概念(P222):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络电磁等空间及认知领域进行的以体系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战争,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
-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P227)
- 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成为战场主导
- 信息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 战场网络化、一体化
- 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
- 制信息权成为争夺的制高点
-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P236)
- 战争的作用空间全维延伸:机械化战争时代,作战方式拓展到了陆、海、空、天、电领域的多维对抗;到了信息化战争初期,战场范畴除了传统的物理域有形空间外,还出现了信息域、认知域等无形空间
第五章 信息化装备
第一节 信息化装备概述
- 信息化装备的分类(P257)
- 按功能
- 信息化主战武器系统
- 信息系统
- 按作战体系
- 信息化作战平台
- 指挥信息系统
- 信息化杀伤武器
- 按功能
第二节 信息化作战平台
- 信息化作战平台分类(P263)
- 陆战武器平台
- 海战武器平台
- 空战武器平台
- 空战武器平台组成(P272):空战武器平台是空空和空地作战的主战装备和运载工具,包括
- 战斗机:如美国 F-22 隐身战斗机,我国歼 20 隐身战斗机
- 轰炸机:轰炸机按起飞重量、载弹量和航程的不同大致分为轻、中、重型三类。
- 电子战飞机
- 运输机
第三节 指挥信息系统
- 指挥信息系统的定义(P275):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由指挥控制、情报、通信、信息对抗、综合保障等分系统组成,可对作战信息进行实时获取、传输、处理,用于保障各级指挥机构对所属部队和武器实施科学高效指挥控制的军事信息系统
- 指挥信息系统的分系统类型(P275):
- 指挥控制系统
- 情报系统
- 通信系统
- 导航定位系统
第四节 信息化杀伤武器
- 新概念武器种类(P288)
- 定向能武器
- 激光武器
- 高功率微波武器
- 粒子束武器
- 动能武器
- 动能拦截弹
- 电磁炮
- 军用机器人
- 非致命武器
- 定向能武器